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产品名称不仅是一个称谓,也是让他人以最低成本感知产品价值的方式。
以人为例。比如“任我行”之名,显然是一位豪侠。比如“慕容复”,是位少数民族且有光复祖业之志。比如“游坦之”、“林平之”则寄托了长辈望其人生平坦的祝福。好的名字,一望即知其意、知其美。
产品名、型号名,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
01
一款叫【蝌蚪啃蜡】的饮料上市了,人们看着这款黑褐色如中药般冒泡的液体,听着【蝌蚪啃蜡】这样的名字,脑海里直觉地想到了“味同嚼蜡”这个成语。显而易见,这个名字让人感到害怕。它根本没有什么销量,直到1936年,一位叫蒋彝的艺术学教授为其翻译了新名字——可口可乐。这不仅让消费者彻底接受了这款舶来品,也成就了迄今为止被公认翻译得最好的产品名。
可口可乐不仅是一个好的产品名,甚至“可乐”二字都变成了一个品类名——比如百事可乐、娃哈哈可乐和崂山可乐。

作为反例,我手机里有一款App,叫【e把手】,图标是红色背景前一个白色的竖大拇指。你猜这个产品是做什么的?
你觉得【e把手】是啥App? 单选

我在朋友圈里就此做过一个微调研。朋友们联想到最多的是党政领导专用软件,也有猜想是智能门锁软件,甚至有人联想到这是密码记录软件…… 总之,你的脑洞再大,也很难想到这竟然是一家叫【华融湘江银行】的官方App。
我在这家银行有份贷款(感谢银行)。每次要办业务时,我在手机里总是找不到【华融湘江银行】App,哪怕在搜索栏里郑重地输入银行名字也找不到——直到我突然想起它那神奇的产品名。

必须输入“e把手”才能找到华融湘江银行
让人迷惑产品名并非只有【e把手】这样的个例。同样我总是找不到的还有长沙银行App,因为它叫【e钱庄】。

这是长沙银行的官方App,名为e钱庄。
又如这些App:掌上生活、买单吧、好兴动、浦大喜奔、缤纷生活…是干什么的?——他们依次是招行信用卡、交行信用卡、兴业信用卡、浦发信用卡、中行信用卡的官方App。讲究点的会在名称后缀或者标志做些品牌关联,而有些压根看不出与银行有什么联系。
这种命名方式,是想象着用户能将银行名称与App名称建立思维映射。但用户有犯糊涂的权利,有思维短路的权利。
查余额还账单时,第一直觉会想到银行企业名,也会想到“信用卡”这样的品类名,而不是【e把手】或者【e钱庄】这样的“别名”。如此让用户思维绕弯的原因是什么呢?
02
我丝毫不怀疑企业为产品命名时的用心良苦,也相信从业务或战略层面有上百种这样命名的合理原因。但这些命名更多地站在了“创造者”的视角,而非“使用者”的视角。这正如“知识的诅咒”效应所说那样: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的人看来,是如此难以理解。
产品命名首要作用就是帮助用户理解你的功能,场景和定位。它应该是用户第一时间毫不迟疑就能想到的关键词。
在能讲清楚自己是做什么的之后,如果还能传递内涵和愿景更更佳。但这层作用并非必要,因为相关任务可以交由企业名称或品牌名称去实现。
现实中,很多产品命名很容易跳过功能解释而直接进入内涵和愿景意义的探讨。我猜那可能意味着令人激动,意味着理想主义、星辰大海以及诗和远方,甚至还意味着某种智力上的优越感——如此巧妙的联想和意味深长的隐喻,难道不正说明了产品的深刻价值吗?
事实上,这些联想和隐喻可能只是创造者自己的抖机灵和小聪明,是自嗨。用户其实没有你想像的那么在乎你产品的“内涵”。毕竟,从人性来讲:你没讲出来的意思,别人没有义务去猜想。
03
最近重读《乔布斯传》,有一段描述的是乔布斯在1997年刚回归苹果时,愤怒于旗下众多难以理解的产品型号及其命名。当时,仅是Mac电脑就有很多版本型号,从1400到9600,人们完全搞不明白。最后乔布斯想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来确认这些命名的区别:“我应该让我的朋友买哪款?”
后来苹果的产品命名堪称典范。比如:MacBook意味着笔记本电脑,iPhone意味着这是一部手机,而iWatch明显是一部手表。在型号层面也则用Plus(大号)、Mini(小号)、Pro(强调性能)、Air(强调轻薄)…… 这样所见即所知的方式。
很明显,MacBook Pro直白地告诉你这是一台性能更强大的笔记本电脑;相较之下,在看到MacBook Air之前你就能猜到它肯定更轻薄;iPhone 12 Mini则准确无误地告诉你,这是一台比iPhone11上市更晚但尺寸更小的手机。
我有一位朋友,就喜欢小屏但性能不错的手机,所以根据上述命名规律,他能在三秒内决定自己需要的是iPhone12 Mini。相较之下,“Redmi K40 5G”和“ Redmi Note 9 Pro 5G”之间的区别,则需要花精力搜索和查阅才能理解。
当我们开始尊重用户的精力时,产品才能上走向正确的方向。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让产品(及其名称)简洁、直白、准确,是一种责任和美德。
————
#阅读笔记:
《品类命名八字诀》一文中提到四个关键词,值得学习。一曰有根(属于哪个领域)、二曰简短(省事)、三曰直白(易理解)、四曰好感(易接受)。
根据“知识的诅咒”原理:你知道的越多,越无法表达清楚。这一点特别适用于产品设计过程,作为开发者/设计者,因为产品(概念/频道/功能……)是自己设计的,所以从自己的角度看一切都逻辑清晰,所有的描述都准确合理。但对用户而言,这一切都是无知的,所以无法理解你在说什么。用在命名这件事上,也是一样的。
“乔哈里视窗”中提到“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那个有关隐私的象限,在这里也可视为知识的诅咒,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产品设计者容易陷入的“灯下黑”。
#互动:
你遇到过什么样难以理解的产品名?欢迎留言告诉我,以帮助我下次写作。
#相关:
我把你的关注,当作社交与闲谈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