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有人曾描述了当下我们忙碌的模样:那种匆忙,那种令人不得喘息的分秒必争,那种不等成熟就要采摘一切果实的焦急,那种你追我赶的竞争,在人们脸上刻下了深沟,就好像有一种药剂在体内作怪,使人们不能平静地呼吸……我们犹如大难临头,狂躁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我们的生活就像一条激流,一心奔向尽头,不复沉思,而且恐惧沉思。(尼采)
这个公众号,大约注册于2016年前后,至今有差不多八年的时光,我几乎不知道应该如何使用这个平台——忙碌、焦虑、想要为它赋予太多的所谓「意义」,使得维护一个公众号变得沉重。是的,就是这样。
在计划捡起公众号之前,我想反思自己对公众号态度和想法的变迁,并将这篇文章作为公众号的说明,提醒自己应该如何更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写作。
第一阶段:主页化
我曾把公众号当作Homepge。
大约1998年,生活在西北的小县城里18岁的我,最大的乐趣是在网吧(当时还被称为「电脑游戏厅」)玩红警和金庸群侠传以及一些连线的MUD游戏。伴随着56k拨号猫的接入,我知道了电子邮件、聊天室和BBS。至今我还记得第一个邮箱是在北京信息港申请的,最常去的聊天室是漳州的八达聊天室。互联网的接入,帮助我意识到了世界的广袤。在调制解调器吱吱的响声中,我稀里糊涂地自学了Photoshop和Frontpage,设计了自己的第一个个人网站,借助网易163和TOP263的免费FTP空间,我发布了个人主页,将交友空间扩大到几千公里之外。为了让主页更具互动性,我先后学习过flash动画、和基于Perl编写的CGI程序……
再后来,我用过博客中国、BlogBUS、新浪博客、Blogsport、牛博、网易博客、百度空间…很不幸,这些Blog运营者后来都没落了。期间,我购买过域名、空间、数据库,了解了一点点PHP和SqlServer,坚持过十年的Wordpress搭建。印象中特别深刻的Blog有不许联想、月光博客、善用佳软、阮一峰的网络日志、煎蛋。期间,我还曾是煎蛋的编辑之一,和一群煎蛋编辑在gmail邮件组里欢迎的灌水……
若干年后,当公众号能提供越来越多优质内容时,我也注册一个。虽然伴随着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我几乎没什么精力能继续这个少年时就喜欢的事——homepage。事实上,确实几乎没怎么打理过这个公众号。
第二阶段:笔记化
我曾把公众号当做公开象限的笔记本。
出于设计师的专业特点,在Homepage时代,我的产出是形式>内容,更关注视觉的美观和形式的创意,很少关注——也没有能力创作内容本身。
有一段时间,我反复读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的《设计心理学》(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作了很多笔记和关联案例,但也只是私人的笔记。直到有一天,为了准备教学课件,搜索到了一名叫Hedi的设计师的blog,她把自己对设计的实践笔记、原理思考、工作流程……都写成了博客,对我触发很大。同一个阶段,我也看了不少白鸦写了简洁的博文,用整理性的、结构化的语言进行了思考与记录。我当然有心向他们学习,尝试把设计、教学相关的内容进行思考写作。
我试着写过一些,如
但坦率地讲,在写作这些内容时,摆脱不了写论文时的引证和推导习惯,也正如尼采所说的「耗尽时间的、愚蠢的、自鸣得意的勤劳」对于阅读者而言,不够简洁,自己写作的过程也并不够「松弛」,——以至于无法做得到愉快地持续更新。
第三阶段:社交化
最近,我想把公众号当作交流的形式。
余晟在很久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写作是最高效的社交,我深以为然。
成年后我们的社交变得很复杂:矜持、纠结、社恐、怕浪费时间和心力——尽管我们也渴望交流,渴望结识有趣的同频者。
而基于饭局和会面的社交,在效率优先的社会中,意味着占用他人的时间,如果社交没有产生结果这简直形同犯罪。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把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轻量化平台,浅浅地认识了不少有趣的人。但随着微博逐渐转型为一个大厂发布平台,对于个体而言,微博的作为信息获取的作用大于发声作用。
而微信作为即时化,碎片化的通讯工具,也很难形成较为深入的交流。而公众号的写作,却能承载起一种交流的形式。
几位见面不多,但却使我感觉到熟悉的朋友,如焦建利老师、崇旭、曹将,是通过阅读他们的公众号和留言互动的方式,建立一种没有压力但足够长期和深入的理解关系。这很有意思。
公众号可以是一个社交化的「作文本」,我在这里写写「作文」,把它当作微博的替代品,当作更深入的朋友圈,记录一些见闻、梳理一些思考,形成一些交流,来对抗数字化时代的孤独。
我把你的关注,当作社交与闲谈的方式。
————
题图:扶风县的养蜂人(自拍,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