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jpg?table=block&id=266906d2-9440-809f-ab03-d5a5fbafb0f0&t=266906d2-9440-809f-ab03-d5a5fbafb0f0)
.jpg?table=block&id=266906d2-9440-8023-b683-cf022cf0470b&t=266906d2-9440-8023-b683-cf022cf0470b)
此图为字库相关课题的文献综述及评述,于2018年初整理。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题图来自网站shuge.org 「桃花扇传奇」
————
申请书节选:
建国后第一篇字体相关的文献是朱家濂《中国字体演变簡說》(1957),主要是从书法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对字体设计领域的参考价值较小。真正从事基于计算机字库设计的研究者要始起1986年进入美国Adobe公司工作的王敏,他在早期参与Adobe的西文计算机字体设计期间就有了对中文字体信息化设计的思考萌芽,在其文章《晨光初现:桌面出版时期的奥多比字体设计》对此有介绍。80年代后期,可供临摹的“新潮字体”介绍类著述较多见,尤指美术字典类,常见的如王蓉生《外文字体1000例》,左乾《21世纪新潮数字字体设计》等,都是应用范例的集合,鲜见深入研究的具有影响力的著述。朱志伟的《计算机印刷字体设计及汉字部件分析》(1995)是90年代初开始的汉字部件字库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基于此种方法,字库设计开始迈向标准化的阶段。谢元培《第二中心线》(1996)理论的提出是在相当量的实践中总结出汉字重心问题的重要成果,对汉字设计的理论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原伟民的《印刷字体的设计步入了计算机时代》(1998)则分析了计算机辅助条件下字体设计的实践情况,对行业有较好影响。余秉楠《字体设计基础》(2001)是在原《美术字》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还整合了教学实践成果,但仍是一本偏向字体实例枚举的集合。季铁的《汉字设计》(2003)从文化特征、风格流变发展进行了研究,比较全面分析现代技术对汉字设计方法的积极影响。周爱保等《字体、字号和词性对汉字认知加工的影响》通过认知心理学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字体风格在文字认知过程的作用机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冯万仁的《基于部件复用的分级汉字字库的构想》(2006)提出一种通过仿射变化的方法,来利用汉字结构部件的组合汉字的字库生成算法,理论层面来看,能有效的减小字库存储问题。笔者认为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不过也有两个问题,一方面其对汉字部件的组合时需要变形协调,另一方面这一时间计算机内、外存储性能已大幅提升,其带来的价值已较低。需要特别提及的是2007年由Rex Chen、钱争予、Eric Q. Liu、Mira Ying联合创办的博客网站type is beautiful通过写作、采访、编纂、翻译、播音等综合形式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资料,既有对清末民初字体实践情况和建国后三厂一所的考据,又有对新技术的介绍和分析。而刘钊的博士论文《汉字印刷字体发展、设计与应用研究》(2007)则系统的研究了包括计算机字库在内的印刷字体部分历史脉络和相关技术归纳,对于设计到技术的交叉比较好,是本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连接点。廖洁连的《一字一生》(2009)对中国字体创作实践与研究历史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通过对一批重要字体设计师的采访纪实,以人为线索梳理了建国以来字体行业实践情况和新中国印刷字体发展进程的历史轨迹,是一本非常重要访谈文献集。该书后多次修订再版,目前最新版本是2017版。李少波《中国黑体源流考》(2011)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黑体的来源与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博士论文,对中文字体的研究起到示范性的积极作用。沈康年的《计算机技术在汉字印刷字体评估体系中的应用》(2011)通过量化手段,将参数化算法引入字体评估环节,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尝试。张海山、张弥迪、胡晓波、刘兵克等是基于互联网社区成长的设计师,他们在个人化字体领域多有尝试,其中刘兵克的作品集《字作多情》(2012)对研究青年设计师在字体领域的探索有重要的意义。厉致谦的《西文字体的故事》(2013)是一本普及性的字体读物,但讲述的是英文相关的字体知识,厉致谦还做了一批重要的文献访谈,主要存于网络媒体。许翰文《字体设计数问》(2014)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出版作品,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了基于电子屏幕的许多字体问题。2014年前后,李海平,陈嵘发表论文指出了在字体设计教学领域的一些问题和改革建议,是近年来比较优秀的教改文献。同一时间,中国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英文字体翻译读本,在此不做多述。周博的《汉字字体设计的新生》2014)总结了计算机条件下近年来的中文字体发情概况。齐立的《兰亭黑设计浅析》(2016)通过实践案例分析了这种新型的针对屏幕媒体的字库设计情况。李少波的《书法的“度”——再议教科书专用字体设计》(2016)则再次讨论了一种针对儿童教育领域的教科书字体设计向度的观察与实践。赵建东《字库开发的形态调整规则与设计方法》(2016)研究了字库开发过程中的灰度均衡、重心调节、缩放调整、结构均衡等因素对字体的形态调整规则和提升产品质量的影响。周博/吴帆/刘畅《字体摩登》(2017)是一部重要的综述型著作,以美术字著作的角度,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比较系统地分析了从民国到解放初期间字体发展情况。
以上综述中,笔者选取的既有风格研究的传统字体设计,也有计算机字库的生成技术类关键文献,也有文字学、心理学等交叉领域的方法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