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jpg?table=block&id=266906d2-9440-80c0-9319-ce02867aa613&t=266906d2-9440-80c0-9319-ce02867aa613)
湖南有个本地词让人印象深刻:霸蛮——这当然是一个褒义词,形容一个人能够坚持不懈的努力,它的升级版说法是“霸得蛮,恰得苦,耐得烦”,教人要不怕劳苦繁杂地努力坚持。
教育工作原本相当不易,特别是在今天全社会对教育期待越来越高,对教育价值理解也变得更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知道,“教学”原已没有一劳永逸的法门,还要在“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多元化价值”等多维教育理念冲突之间寻得平衡,更何况还有无休止的与教育或有关或无关的“迎检”、“评估”、“建档”等事务…… 于是教师很累,教师很忙,不少教师无法专注教育,甚至难以顾及家庭生活。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教育仅仅靠霸蛮是不够的,最好还有聪明的方法和工具,否则容易变成只拉车不看路的野蛮人,百般辛劳无所得,壮志未酬身先死。
一个小案例:利器的价值
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知道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计算能力的关键在于对数感(number sense)的训练,说直白点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计算题目的重复训练,从而形成类似条件反射的计算力,这是完成更高一级数学学习的基础。于是她每日布置一定量的口算训练作业(且不论是否与教育新规冲突),但带来的结果有两个:一方面:学生苦于枯燥的习题训练而产生抗拒应对,另一方面,她自己苦于每日繁重的作业检查,于是感慨“害人害己还违规”。
其实,针对这个现实问题,如果用一点技巧性的工具和方法,完全可以消解。比如检查口算题,有许多App/小程序都能实现 “拍照自动检查勘误”,须臾间完成检查(如下图所示),既能实现教学目的,又可解放自己,获得更多时间。

图:可以自动检查数学题的小程序
对于上述“学生抗拒重复习题训练”的问题,也有不少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解决,比如采用“游戏化教学”方式,借助类似“口算挑战赛”工具,让学生在抢答式游戏化学习过程中完成训练,累计虚拟积分,消除抗拒情绪。类似这样的教育信息化工具很多,就不再举例了。
如果我们花一点气力在“研究工具”上,就能少花蛮力,让教育工作以更聪明,更快捷的方式完成,正如古人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毕竟,发明和使用工具是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重要标志,教育亦如是。
教育信息化要从解决“小问题”入手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宏大命题,其目的也是多维的、丰富的(详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目标”一节)。在我看来,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基础:一是相关资源(经费和条件)的投入普及,二是教育过程参与者(学生、教师、学校)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的提升。而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提升,这是教师在教育环节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
许多教师当然对信息化本身充满期待,希望借助教育信息技术的力量,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能,实现教育理想。但现实是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实施和培训中,理念太多而实操太少,这致使教师对价值落地缺乏具体的感受——他们更加需要的是具体的、现实的、可操作的问题解决方案。我的访谈结果也显示出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各种困惑和误解,比如:
- “教育信息化很昂贵,我们学校花了不少钱,设备用的不多还常坏”
- “试过一些,根本学不会,我天生不擅长这个”
- “培训的时候热血沸腾,下来发现啥问题也解决不了”
与现实情况不匹配的投入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而带来质疑,不恰当的“为推广教育信息化而培训”的活动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甚至成为了压力和任务,以致出现“理念很高大、培训很有趣,问题没解决”的调侃。我的一份调研(2019,200样本量,分布15个省中小学)显示出,教师对于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抱有更强烈的兴趣和意愿。

图:一线教师真正想解决的现实问题调研
最近在一次基础教育会议间隙,我用“语音速记”+“拍照扫描”+“协同笔记”组合方式实现的会议笔记引起了不少同行的兴趣,对比之下,有人抱怨自己纸稿笔记手要写断了,有人后悔录音笔好像白买了,也有人说这种接地气能解决问题的工具方法他们很需要…… 这都是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工具应用不熟练而造成的苦恼,事实上这些工具很简单——且大多免费,稍加善用肯定有助于教师精力的解放。

图:使用基于TTS的语音速记工具完成笔记

图:使用手机进行海报扫描并自动图形矫正
教育信息化能否建立在“便宜(甚至免费)”、“便利(移动化自有设备优先)”和“简单(高可用性)”的基础上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我非常推崇焦建利教授“通过教育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用手机构建课堂”这样大道至简的理念。
基于上述的原因,在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普及、方法研究、工具应用等多个层面中,我意识到教师“工具应用能力提升”的需求最为迫切,也最为基础。如果教师群体不能先行一步对信息技术工具使用游刃有余,并感受到其带来的效率和乐趣,那么整个教育信息化也就无从谈起。
工具使用的本质是学习,是好奇与探索
不少教师对信息化工具使用难免有畏难情绪。一方面,觉得很难,认为自己可能学不会;另一方面,潜意识里,他们认为学习新工具需要时间,这使得他繁忙的工作生活要更加捉襟见肘。对于这两点,我们需要明白:
- 时间不够用,才更需要借助工具
时间不足,要么是注意力不够聚焦引起,要么是工作效率不高导致(不善方法/工具)。时间不可管理,但注意力可以管理,工作方法和工具可以优化。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善用工具,可以让事情做到更好;在不感兴趣的领域借助工具,可以快速解决问题解放精力,进而投身于更有价值的事情——可以是教学研究,可以是阅读发呆,也可以是陪伴家人。教师的解放、自由和从容就是对教育最大的帮助。
- 工具学不会,不是你的错
教育工具(包括软件/硬件)是系统化产品的一个垂直分支。相比用户数量巨大、迭代更频繁的大众产品工具,教育领域工具的成熟度和可用性本身就不足,加之有些产品更是以“公共招标”、“政府定制”的形式开发,势必导致“购买者”与“使用者”分离,那么产品供应商将更关注的是“采购者”的满意度,而忽视“使用者”(即教师)的用户体验,相关产品的可用性(Usability)就难以得到保障。这是我所从事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学科领域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不作展开。优良的工具应该给使用者以信心,而非使其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所以,我可以非常明确地说:工具学不会,不是你的错,这是产品设计的错。我的建议是:选择合适的好工具,远胜过坚持使用难学难用的坏工具。

图:我在湖南工业大学进行的“工具探索营”现场
工具应用能力的进化,本质其实就是学习能力的进化,我们首先得“承认自己需要学习,才可能真正的学习”,这是吴非老师在《教师比学生更需要学习》一文本所说的,他认为“(教育的工作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为这一点,教师自己必须是真正善于学习的人。因为只有教师知道如何去学,学生才有可能跟随他学习”。
从生产力工具的普遍学习经验来看,工具领域的学习提升依赖于 搜索力+探索力 的结合:搜索力是指通过合理的关键词组合进行检索(包括搜索引擎/应用商店搜索/微信搜索/应用推荐媒体聚合等),能快速找到“可解决目标问题工具”的能力,这需要问题求解的意愿和好奇心。探索力就是在搜索得到的目标工具列表中,通过快速试用和可用性原则定位出最优解方案(工具/组合/工作流)的能力。
为此,我筹划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创新设计实验室、湖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以及一批基础教育界的朋友共同发起“教育工具探索计划”,针对基础教育的现实问题,从最底层的“工具应用能力”着手,积微成著,将自己的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落地到现实。如果你正从事基础教育,有尝试解决教育问题的愿望,有探索"教育利器"的好奇心,有提升自己的教育信息化能力的需求,期待你的共同参与。
具体包括了如下计划:
- 系统性甄选能解决“教师所面临具体问题”的教育工具
- 线下:教育工具力成长活动(湖南师大/免费)
- 线上:教育工具力微课设计(中国大学MOOC)
- 相关教育研究课题参与及申报
——END——
题图:by Andrea Ang(开源图库unsplash)
标题:连岳的文章《要有定力,不当教育里的野蛮人》标题非常喜欢,借用至此
附1:加入"教育工具力"微信小组
条件:帮助我们完成问卷调研(超简单)之后获得入群码

————————
附2:
规划中的探索计划思维导图(持续更新)


↙↙点击原文可查看思维导图更新情况